交易猫源码蓝风账号交易代售平台系统源码 - 最专业的账号交易代售平台系统源码

资讯热点
起风了,拿着共有的电动自行车,小玩家离开场地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3-6-17 分类: 电商动态

共享单车的战争还没有停止,共享摩托车已经成为了一个刀兵对立的新战场。

哈啰旅行和滴滴青桔自行车听到了巨额融资的消息,当现金流可观时,他们已经把自己的零件留在了共享摩托车上。另一家自行车共享巨头美团自行车继续推进其购买超过200万辆共享摩托车的计划,并再次将共享摩托车推到了舆论的中心。

作为类似于单车共享模式的“兄弟赛道”,共享电单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直到2019年电动车“新国标”开始实施,共享电单车才逐渐走出政策的灰色地带,这也为滴滴, 美团哈啰的“三国杀”铺平了道路

只是当巨头们准备进入并留给共享摩托行业时,是资本包围的新出路,还是市场加速淘汰中小玩家的前奏?

01“跑不了”的生意

自行车共享是否是一个好生意,ofo的悲惨结局,哈啰的旅行和美团自行车的利润之谜已经给出了直接的答案。那么,当共享单车升级为共享摩托车,出行半径从最后三公里扩展到10公里时,还有掉头的机会吗?

全球电动车网计算过共享电单车的费用:共享电单车的费用约3000元,充电方式一般是每15分钟上下一次。实际运行结果中,每辆车平均每天服务时间为60分钟。手术顺利的话,只需要8个月就可以返还费用,正常情况下10-12个月内就可以收回费用。

来自宁波市道路运输中心的一组数据验证了这一核算模型:宁波街头共有近28万辆单车共享或摩托车,截至2019年底,单车共享日均周转量约3.5万次,周转率为13.29%;共享电单车日均营业额达5.6万次,周转率达340%。相比之下,平均每辆共享单车一周只能骑一次,而共享电单车一天骑三次。

从两组数据给出的商业模式来看,共享电单车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好生意。即使单辆车的使用寿命只有三年,也可以在三年内获得两倍的回报。但是这种计算方法无疑太过理想,现实中还有其他计算项目。

我们应该知道,自行车共享的理想商业模式甚至比摩托车更有吸引力。三四个注册用户的押金可以抵消自行车的硬成本,几乎没有不盈利的理由。然而,巨大的运营和调度成本最终中断了单车共享的利润计划,共享摩托车利润的症结也集中在此。

参考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对于共享电单车的车辆调度,1000辆车通常需要配备5名员工。同时,需要将电池运输到仓库进行充电。一般1000辆车会配备8-10人。”也就是说,共享电单车的调度和运营成本远高于单车共享。假设每个运营员工的日薪在150元,已经占到共享电单车使用费的一半以上。

考虑到运输、电池折旧和车辆被盗的风险成本,共享摩托车的盈利模式应该打折。加上雨雪、夏季高温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即使共享电单车单价更高、覆盖面更大,短期盈利也是一种奢侈。至少ofo人已经验证了,与高昂的运营成本相比,单纯依靠用户的租赁费来盈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对应的场景中,现阶段的共享电单车大多是有感情的祝福。讲故事、画大蛋糕、说蓝海几乎成了常态,在“好生意”的华丽外衣下选择性地忽略虱子。

02巨人的坚持和勇气

矛盾的是,美团、滴滴,和支持哈啰之旅的阿里,都趟过了共享单车的浑水,但为什么他们仍渴望共享电单车呢?排除掉掉队的恐惧,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技术,一个是规模。

在技术方面,早已是整个共享摩托车行业的共识。毕竟技术是消除一切实际问题的关键,还是打动资本市场的第一要素。

以我熟悉的宁波市场为例。一个叫小秀共享的新品牌最近大力宣传其90度标准停车和亚米精准定位技术。暂时来看,电子围栏等技术在共享单车时代已经普及,小秀共享的所谓“新技术”只是解决了停车的规范性问题,远远没有触及共享电单车的核心技术。

原因不难理解。共享电单车的技术核心无非是电池和“换电”。前者曾经是电动车的瓶颈,共享摩托玩家很少涉足这个领域。为了提高产品的续航能力,他们需要购买容量更大的锂电池,成本也会相应的高。后者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关系到规模和成本的控制。

以上述宁波公路运输中心披露的数据为例,共享电单车的周转率远高于单车共享的原因在于共享电单车的投放机制,只在大学、繁华商业区等少数地方投放,用户被迫在固定区域换车。因此,共享摩托车的目标受众有限,换来的是小范围内车辆的高周转。

究其根源,现阶段的共享电单车依靠人力更换电池,然后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充电站进行充电,这就决定了共享电单车不能放置在离设定的充电站太远的地方,牢牢限制了车辆的骑行范围。所以共享电单车的诞生时间虽然和单车共享差不多,但这几年一直极其低调,市场分布以小而美的玩家为主。

或许中小玩家仍受困于电池技术和市场规模,而美团、滴滴等巨头则在看另一番景象。

比如传闻美团订购的车型锂电池续航在60公里左右,相比市面上的一些小品牌车型续航提升不少。如果一天骑3次车,换一次电需要3公里左右。可以保证一周左右的正常运行,在成本控制上有优势;2019年,哈啰旅行与《宁德时报》和蚂蚁金服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探索更换橱柜和电车等标准化产品。

总之,共享电单车的成本和准入门槛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巨头眼里,它们和单车共享的竞争逻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毕竟,他们还在为规模、运营和成本而奋斗。

03加快淘汰“中小玩家”

需要紧张的是那些小而美,打算大规模扩张的“中小玩家”。他们认为巨头的进入会将单车共享推向风口浪尖,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事实上,他们可能会把中小玩家推向生死边缘。

一个直接的影响,滴滴, 美团和哈啰的入驻将进一步教育用户,也将把中小玩家在二三线城市艰难积累的市场分割开来。尤其是在巨头们丰衣足食的背景下,新一轮的价格战将是大概率事件。

等待卢晓这样的小玩家来分享将会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一味的防守,注定会被巨头侵蚀,最终像无数的单车共享品牌一样消失在浪潮中;如果以攻为守,在利用率和规模上无法跑赢巨头,共享电单车投放市场越多,资金链压力越大,以至于崩溃。

这场战争的不公平之处在于,共享摩托车带来的收益是中小玩家的生命线,但对于来势汹汹的巨头来说,大概只是一道“开胃菜”。正如滴滴的目标是弥补四轮车之外的出行生态,增加新的交通入口,达到战略防御的效果;美团一直奉行“高频低频”的逻辑,收购白墨共享摩托车并非如此;哈啰旅行作为阿里部门的一员,在哈啰旅行App上悄悄加入了生活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入口……对降维打击很大。

另一个既定事实是,中国的电瓶车存量已经超过3.5亿辆,新电瓶车年销量约4000万辆,其中大量用户是三四线城市的中年群体和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

之所以提到这样一组数据,是为了圈定共享摩托车的核心用户群体。四线以上城市的青年才俊是生活中共享电单车的主流用户,围绕这群用户的战斗已经打响。代表性的行动是,滴滴发现刘昊然是青桔,自行车的代言人,进一步加强在年轻用户中的影响力的雄心是不言而喻的。

与此相关的是业内流行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说法。比如2016年底进入市场的哈啰自行车,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挺过了摩比克和ofo的战斗,之后在蚂蚁金服被重重占领后逐渐实现了反击。目前占据一两个城市的玩家数不胜数,比如分享小散步、找马、写生旅行,但“城市周边的乡村”可能正在被巨头关闭。

可以保证的是,以单车共享的经验,共享摩托车的战争必然夹杂着残酷二字。即使不引发近乎疯狂的“烧钱大战”,也会有大量中小玩家沦为巨头们的赌注牺牲品,成为共享电单车普及的代价。

04写在最后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巨头的进入绝不是坏消息。

很多投诉平台已经充斥着关于共享电单车的投诉,在一些知名品牌中也能找到几十起关于乱收费和押金退还的投诉。这个行业光鲜亮丽的一面是用户的“纠缠”。在享受共享电单车短期便利的同时,担心平台故障押金难以退还。

巨头的进入,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品牌信任和资本实力,必然会导致用户用脚投票,这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结局。

« 如何升级企业的店铺? | 新趋势!陌生人的社交风再次掀起!因为陌生人的声音,“黑马”的气势很受欢迎 »